氣候變遷對臺灣挑戰與機遇:碳交易制度如何引領綠色轉型?
全球氣候變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,對各國帶來嚴峻的挑戰,臺灣身為全球供應鏈的關鍵一環,自然也無法置身其外。然而,在積極應對氣候變遷的過程中,也潛藏著轉型發展的重大機會。
一、全球減排呼籲與升溫壓力
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(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, UNEP)發布之《2024排放差距報告》(Emissions Gap Report 2024),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已達到驚人的57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。若要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.5°C以內,2030年及2035年的減排缺口分別高達190-220億噸及260-290億噸CO2e。報告警示,若不採取重大行動,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可能上升約3°C。
在此背景下,2024年COP29氣候大會強烈呼籲所有締約方國家,應在2025年COP30前提出「2035年減排60%」的國家自主貢獻 (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, NDCs)目標,才能符合1.5°C路徑。然而,截至2025年3月20日,全球僅有19個國家提供第三期國家自主貢獻 (NDCs 3.0),在已開發國家中,更是僅有5個國家符合1.5°C路徑的減排要求,分別為英國 (81%)、瑞士 (65%)、美國 (64% )、安道爾 (63%)及日本 (60%)。
二、臺灣的減碳困境
臺灣在減碳方面面臨多重困境,如「碳焦慮」及「碳鎖定」 (Carbon Lock-in)現象。前者意旨對碳排放、碳定價及碳交易的不了解,所導致的擔憂和不安,而藉由碳管理策略,可以協助企業識別排放熱點,充分利用節能減碳的機會開拓新商機;後者則是因設備等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長且投資金額龐大,企業不容易快速替換,所導致的減碳轉型受限。唯有透過足夠高的碳定價(高於每噸100美元CO2e),才能改變設備的使用成本,促進設備更新,並打開碳鎖定。
三、臺灣碳交易制度的優勢
儘管面臨諸多挑戰,但氣候變遷也為臺灣帶來了加速產業升級、發展綠色經濟的重大機會。其中,建立完善的碳交易制度被視為「碳解鎖」的關鍵。碳定價制度,包括碳稅/費與總量管制,能將排碳的外部成本內部化,達到使用者付費的原則,同時,自願性碳市場還可創造經濟與環境的雙贏。
-
降低負擔成本:碳交易能促進減碳成本的可負擔性,並激勵企業提高減碳目標,實現真正的淨零競賽。透過減碳合作,原本減排成本較高的企業可以購買減排成本較低企業產生的碳權,整體降低社會的減碳成本。依據《巴黎協定》第六條的國際減碳合作,全球減排合作有望大幅降低邊際減排成本。COP29更通過了《巴黎協定》第六條碳市場規則,推動「巴黎協定減碳機制」(Paris Agreement Crediting Mechanism, PACM),預計每年可節省高達2,500億美元的減碳成本。
-
激發減排熱情 (Michaelowa, 2023):碳權抵換已成為促進淨零的重要工具。碳交易制度能以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實踐減量承諾目標,並提升減量承諾的雄心。許多國際大型企業,如Fortune全球500強企業中已有45%承諾淨零,並有42%應用高品質碳權進行抵換。
-
激勵低碳技術的發展與創新:碳價訊號是促進低碳技術專利申請的關鍵因子 (Cantone et al., 2023),明確的碳價預測能夠引導企業進行低碳技術的研發與投資,預估未來碳價每增加1美元,低碳技術的專利申請量會增加1.4%。
-
提高企業ESG績效:透過出售碳權或碳信用額度,企業可以直接將其減碳行動轉化為財務收益,其高報酬率遠高於傳統資產,能顯著提高企業的ESG績效。更重要的是,碳權/碳匯能同時創造氣候績效與生物多樣性績效,有助於提高企業股價或獲得更多訂單,將非財務績效轉化為財務績效。微軟和蘋果等國際科技巨頭已積極投資碳移除計畫,不僅履行其淨零承諾,也展現其在ESG方面的領導地位。
氣候變遷對臺灣而言,既是必須面對的嚴峻挑戰,更是推動經濟轉型與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契機。隨著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的推動,碳管理策略日趨完善,包括碳費徵收、自願減量專案以及碳交易平台的建立,為企業提供更明確的減碳行動框架。現行政策大多針對大型排放源進行管制,但中小企業作為供應鏈的一環,仍會受到國際規範與客戶減碳要求的影響。為降低法規風險與競爭劣勢,中小企業應儘早掌握國內外碳管理趨勢、評估自身碳風險與機會,並制定相應策略,確保營運穩健發展 的同時,還可以提升ESG表現。未來,唯有積極應對氣候變遷的挑戰,企業才能在綠色轉型的浪潮中搶占先機,開創永續發展的新局。
資料來源: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