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.08.06

建置智慧儲能,打造靈活穩定的強韌電網

產業脈動

能源轉型是全球趨勢,隨著用電需求不斷提升,臺灣積極發展的風力、太陽能等再生能源逐步成為主流,電力供應的穩定性面臨更大的挑戰,「儲能」則成為電網趨向穩定的關鍵強力後盾。

 

 

 

例如民國113年的403花蓮大地震,造成發電機組跳脫,台電便是運用儲能系統,有效降低震災帶來的停電損失,展現儲能技術在緊急狀況下的關鍵作用。

因應再生能源占比上升的能源結構變化,台電持續優化儲能布局策略,逐步提升儲能容量與應用效益,目前全臺自建大型儲能案場,包括臺南鹽田光電站、高雄路園變電所、桃園龍潭變電所與宜蘭冬山變電所等,其中冬山儲能場更設有「即時慣量量測系統」設備,協助監測電力系統的慣量,強化電網調控能力。

此外,藉由電力交易平台競價機制,台電得以優化調度資源,使儲能成為調節電力的有效工具。不僅台電積極投入,民間企業參與電力交易的意願也日益增加。經由台電電力交易平台,企業與儲能業者可運用儲能設備協助電網平衡,並從中獲得收益。

除了建置電網儲能,台電亦透過時間電價機制,鼓勵安裝儲能設備的用電大戶,利用離峰低價儲電,並在尖峰放電,藉此降低電網負荷,創造能源與經濟雙贏效益。這樣的模式既可提高儲能系統的經濟效益,也為臺灣的能源市場帶來更大的靈活與彈性。期待未來各界能攜手合作、投入儲能,共同打造更強韌的臺灣電力版圖。

 

 

 

資料來源:台電

Relevant News
相關消息
產業脈動
2025.08.06
能源轉型是全球趨勢,隨著用電需求不斷提升,臺灣積極發展的風力、太陽能等再生能源逐步成為主流,電力供應的穩定性面臨更大的挑戰,「儲能」則成為電網趨向穩定的關鍵強力後盾。
產業脈動
2025.07.14
過去,臺灣的離島主要依賴柴油發電,但柴油發電機不僅碳排放高,成本也較為昂貴。在全球碳排降低的趨勢下,臺灣離島成了綠電的先鋒。然而,在「低碳島」發展的同時,「綠能能否穩定供給島上用電」的問題浮現。也就是發展綠能系統時,最受關注的莫過於是穩定能源的系統,而儲能系統與智慧電網就成了關鍵設施。 儲能系統與智慧電網在發展綠電的過程中,扮演相輔相成的角色。儲能系統的主要功能是儲存再生能源所產生的多餘電力,並在用電需求高峰期或再生能源不足時釋放電能,確保供電穩定;而智慧電網則透過即時監測用電數據,提供精確電力需求資訊,讓儲能系統能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高效調度。
產業脈動
2024.11.20
台電攜手聯合再生於台南鹽田光電場打造首座「光儲合一」儲能系統,裝置容量達20MW,也寫下國內最大儲能系統紀錄。此系統總儲電量可達2萬度,約等同4萬個家庭用戶的一小時用電。 台電表示,儲能系統具快速充放電特性,有助於穩定調節電網及提升電力系統彈性,反應速度也勝過傳統機組許多,即便未來遇突發電力事件,也能立即提供穩定電力。
產業脈動
2024.11.27
隨著能源轉型的發展,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將越來越多,儲能系統的重要性將會隨之增加,其功能包括平抑再生能源發電的間歇性,以及儲存多餘的再生能源
產業脈動
2024.12.04
再生能源再添儲能最佳戰友!因應國際能源轉型與淨零排放趨勢,台電積極發展多元能源,而為強化電網韌性,繼台南鹽田光電與高雄路園變電所各設20MW儲能、龍潭超高壓變電所今年初啟用60MW儲能系統,台電接續打造同為重量級的60MW冬山儲能系統,於(20)日舉行啟用典禮。台電指出,儲能系統具快速充放電特性,可協助再生能源併入電網的頻率調節,並於遇突發電力事件時立即提供穩定電力,增強電力系統穩定與彈性。
產業脈動
2024.12.12
再生能源義務用戶,儲能調整用電措施 依據「再生能源發展條例」及「一定契約容量以上之電力用戶應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管理辦法」,與台電公司簽訂之經常契約容量達 5,000 瓩以上之用電大戶,可透過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、儲能設備、購買再生能源電力及憑證、繳納代金等各項方式履行義務。為鼓勵義務儲能設備之有效使用並擴大用戶設置儲能之意願,台電公司研議義務儲能需量反應方案,提供回饋誘因引導用戶於夜尖峰時段放電,共同協助穩定供電。
產業脈動
2025.01.14
各國邁向2030年再生能源三倍目標,儲能是確保電網可靠性的重要投資。2023~2030年全球電池儲能設置需求從85 GW提高到1,200 GW。IEA估計2030年併網級儲能的發電均化成本可與單循環燃氣發電機組競爭;此外,時間電價普及或尖離峰電價費率設計變革,也將提高電力用戶投資表後儲能的效益。